筆記軟體尋覓之旅:Heptabase 是我最後的歸宿嗎?

陳品丞
Apr 7, 2024

--

去年年底,我決定要重拾閱讀習慣,並且開始好好地學習如何作筆記。

我經常在社群媒體上寫東西,也發表過不少時事評論,但其實我過去完全沒有作筆記的習慣。

有讀書和寫作習慣的人,卻沒有作筆記的習慣?這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太合常理。我明白作筆記有很多好處,但在我的經驗中,作筆記一直是一件很麻煩、很沒效率的事,甚至嚴重地阻礙了我的閱讀、破壞我的閱讀節奏。

一般來說,我習慣一口氣讀完一本書。若閱讀過程中有一些想法或心得,我會把它記在腦海中,並在讀完後盡快將初步的想法和心得記錄下來,寫成一篇文章。目前 Medium 上很多讀書心得和文章都是透過這種方式產出的。

但假設我是一邊讀書、一邊作筆記,我可能花兩分鐘讀兩頁內容,接著會花好幾倍的時間在繕打書中文字、翻拍書本圖片並上傳、重複調整字級大小和顏色這些瑣碎的事情上。我花在「作筆記」的時間和精力,遠遠超過我閱讀、思考書中內容的心思。這就是我很不喜歡作讀書筆記的原因。

直到我慢慢開始意識到,我的寫作能力一直沒有提升,寫出來的內容更是差強人意。

我不諱言,如今的我回過頭看過去寫的文章,大多都是不及格的,甚至要稱它們是「文章」都覺得有些厚顏無恥。一篇「及格的文章」姑且不論內容如何,至少也要段落結構分明、頭尾前後呼應、觀點一以貫之。我自認,這些文章根本沒有達到這樣的基本要求,它們頂多只能算是草稿或筆記罷了。

明明看了書,也有些不錯的想法,但何以最後產出的內容如此乏善可陳?

問題完全出在沒有作筆記的習慣;或者應該說,沒有一套好的作筆記習慣。

由於沒有作筆記,就算我在閱讀過程有些不錯的想法,讀完書後也只剩下個三分。由於沒有作筆記,讀完書後就算想寫些什麼,我也只能勉為其難記起幾個模糊的知識點,想不起任何細節。在這樣的狀況下,又怎麼有辦法寫出一篇結構嚴謹、論理有據的好文章呢?

我因為沒有掌握對的筆記方法,缺乏一套知識管理系統,使得知識不斷產生「複損」效應,不僅學了就忘,要取用它們時也找不到。每當我看向書櫃裡那些「已經讀過」的書,都覺得它們就像是全新的一樣。我的天,這真是太可怕了。

因此,我開始踏上了學習知識管理,以及尋找合適筆記軟體的旅程。

Notion:ALL IN ONE 的致命誘惑

Photo by Team Nocoloco on Unsplash

我一開始使用的筆記軟體是 Evernote,但它真的不夠好用,我便開始尋找有沒有更適合自己的筆記軟體。在網路上做了一些功課後,我的目光被 Notion 強大的功能深深吸引住了。看著那些生產力專家透過 Notion 打造出一套「人生管理系統」,高效率地管理自己的工作、知識和生活,著實讓我心生嚮往。

因此,我買了雷蒙的「Notion 實戰課程:打造專屬數位工作術」線上課程,學習如何利用 Notion 找回自己人生的主控權。那一陣子,我依照線上課程所教的,每天花好幾個小時「設計」我的各種系統,也是這個時候開始接觸了諸如第二大腦、PARA 系統等概念。

所謂第二大腦,就是運用數位工具建立一個明確的、可控制的、可持續的、可共享的知識管理系統,方便我們擷取資訊、處理資訊、儲存資訊和尋找資訊,就好像在原本的大腦之外打造一個第二大腦,用來減輕資訊負擔,讓第一大腦能更專注於思考和創造。

我開始嘗試用 Notion 來管理我的工作和知識,一切看起來都正在往理想的方向前進。

但,我隱隱約約覺得有什麼不太對勁。

我竟然不會真的去使用我精心打造的「人生管理系統」。

網路上那些用 Notion 管理生活大小事的人,都有一套固定的模式,例如可能一早起來先整理自己今日的代辦任務,然後將感興趣的網頁文章儲存至資料庫,然後開始執行專案。睡前,他們會在檢核表上一一勾選今日完成的各項任務,然後撰寫覆盤日記,再將它關聯到某個行動專案裡面。

然而在模仿和實作的過程中,我出現了和前面提到那種「閱讀習慣和節奏被破壞」的相似感覺。我的工作實際上沒有這麼多、這麼複雜。我的記憶力也沒有那麼不好,必須把所有的任務都列出來,才知道自己接下來應該要做什麼。我的生活也是,我喜歡自由地安排我每天下班後的時間,而不是把時間用來一一地檢查哪些 checkbox 還沒完成。

結果就是,我花費了兩天打造一個系統,結果我可能一個禮拜只會打開它一次。我費盡心思建構一套結合 Notion 的工作流程,最後我還是依照我最習慣的方式來完成所有的事情。

我本來以為,這是因為我對筆記軟體的掌握度還不夠,或者還沒摸清它的所有功能所導致。某天,我偶然讀到〈為什麼你「不需要」所謂的人生管理系統〉這篇文章。仿若平地一聲雷,我突然瞭解這一路以來那份「怪異」的感受是怎麼回事了。

你的大腦已經很好用,通常不太需要第二個

這篇文章要講的事情很簡單,但深具啟發性:

「對大多數人而言,一味地追求用一套大而全的系統來管理人生、提升生產力,不僅不必要,甚至可能有害。」

作者提出三個理由,而這些理由都和我的經驗非常有共鳴。

(一) 系統愈精巧,維持它持續運轉所需的精力和時間就愈多

我在學習 Notion 的過程中,不僅花費了不少錢購買線上課程,更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熟悉各項功能(與其他進階變化)的操作方式,以及優化、美化我的各個系統版面。最後的結果是,我嫌這些自己親手打造的系統操作起來太過麻煩,要不是擱置不用,要嘛將它刪除。所以我花那麼多時間在上面,是在?

(二) 縱使能提升額外的效率,但也帶來額外不必要的瑣事

Notion 的資料庫之所以強大,其中之一在於它能為每一筆資料建立多種不同的「屬性」,例如我可以為一本書建立作者、出版年份、出版社等資料,也可以標示它的購買來源、保存狀態、閱讀進度等。這些資料屬性,確實能夠大大地幫助我更有效率地管理這些書,但也使我必須花很多時間一一在這些欄位中 key 入資料 — — 縱使這些資料大多數都不是真的很重要(我又不是要開圖書館對吧)。

(三) 系統會引導你無止盡地追求完整

文中指出,我們對於事物的完整性往往有一種本能性的追求,使我們不自覺想要填滿每一個環節上的空白、講究每一個角落的細節,最後變得走火入魔。這解釋了為什麼我總是覺得 Notion 的頁面空白帶給我很大的壓力,因為那些空白會誘使我不斷思考:「我還可以再放些什麼,讓它看起來更完整一點?」但事實證明,這些「硬加」的東西往往都沒什麼實質效用,只是徒增你維護的成本。

這篇文章提醒我一件很重要的事:「實際上,我的人生真的沒有那麼複雜,非得要用那麼精巧的系統才能管理它。」這幾年許多生產力專家都在提倡「第二大腦」的概念,非常吸引人,但仔細想想,對大多數的人來說第一大腦都已經用得很少了,好像真的不太需要第二個。

然後,我認識了 Heptabase 。

Heptabase:具現化我思考模式的筆記軟體

某個晚上睡前滑手機的時候,志祺七七一支訪談 Heptabase 創辦人詹雨安的影片吸引了我的注意。在大致瞭解 Heptabase 的理念與操作方式之後,我就知道這是比 Notion 更適合我的筆記軟體。在試用了四天之後,我就決定掏出我的魔法小卡刷了年費訂閱。

Heptabase 是一款以「白板」和「卡片」為核心的筆記軟體。使用者可以在白板上撰寫無限數量的卡片,隨意地擺放他們並建立它們之間的連結,以便更加直觀而深入地學習知識。這篇文章不會花篇幅介紹 Heptabase ,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。

之所以選擇 Heptabase,是因為我發現它非常符合我的思考模式。(當然,創辦人是台灣人這件事也是我想要支持的一大原因,台灣價值點起來!)

我經常在學習到某個新知識時,會聯想到某個已經學過的舊知識,然後在腦海中思考看看這兩個東西可能有什麼關係(不見得是異同,也可能是兩者能否相互啟發,或產生連結)。Heptabase 卡片之間自由連結的設計,完全具現化我的思考方式,非常吸引我。

此外,我認為 Heptabase 的「卡片」設計,比 Notion 的「頁面」更有彈性、更沒壓力。

假設我今天有一個簡單的靈感,在 Notion 上我會開一頁新的 page,就像是在筆記本上翻開新的一頁。然而我總是覺得,一頁筆記只寫一句話非常「浪費」,那些頁面空白似乎不斷暗示我趕緊再寫些什麼「把它填滿」。

此外,每當我創立一個頁面,我就想把它歸到某個頁面之下,沒辦法接受畫面上有很多單獨未歸檔的頁面 — — 就像是一張一張筆記紙散在桌上。可能是這樣的心理作用,讓我用起 Notion 總是覺得綁手綁腳,想隨手紀錄又覺得「殺雞焉用牛刀」。

相較來說,在 Heptabase 上創建卡片就像是隨手寫一張便條紙,再丟進一個暫時的保存盒。當你需要它時,再拿出來貼到白板上,要修改、要移動、要重複使用都很方便,就算要刪除也不太會覺得可惜,大大減輕開新筆記的心理壓力。

此外,Notion 在頁面之間的切換、以及不同頁面的同步展示上很不方便,很難做到心智圖式的視覺化展示,但這個缺點在 Heptabase 可以得到解決。我創建一張新卡片後,藉由和其他卡片相互連結並同步展示在一塊白板上,新的想法和知識就可以和既有的東西串聯,方便我一次檢視他們之間的關係。因此,我認為 Heptabase 在深度思考與學習這件事上比 Notion 更好。

講了那麼多 Heptabase 的好話,這代表 Notion 被打敗了嗎?

倒也不盡然。因為 Notion 強大的資料庫功能,使其在知識或任務的「管理」上,還是有著難以被超越的優勢。以我的數位書櫃來說,Notion 資料庫提供的 Gallery 功能,還是比 Heptabase 的卡片更整齊,在檢視、查詢與管理上也更好用。

我目前會將 Heptabase 定位成學習工具,用來幫助自己進入學習的心流,發想概念、建立知識地圖等。但在後續的內容產出、發布與管理上,我會用 Notion 來完成這部分的工作。近期我又再納入閱讀神器 Readwise,並將這三個軟體相互關聯。至此一個比較完整的系統才建立起來,而這也是目前許多生產力專家最推薦與提倡的知識管理法。

Readwise + Heptabse + Notion,我的筆記軟體尋覓之旅似乎總算來到了終點。

回顧這半年多尋找筆記軟體的過程,其實一開始的動機很簡單,想讓自己能夠更有效率地作筆記和學習新知。但我在過程中一度走偏,花了很多時間嘗試打造不需要、也不適合自己的人生管理系統,甚至試圖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去配合它。

在重新檢視自己的需求和目標之後,我讓每個數位工具都只發揮它局部的功能,滿足我特定的某個需求即可,而不需要完全接管我的人生。透過數位筆記軟體的節制使用,我找到了一套適合自己的知識管理與學習方法。我想,這才是這段旅程最大的價值所在。

--

--